2. 音樂與情感的實證研究<br>聽眾對音樂的情感方面高度敏感,對音樂有著廣泛融合的情感詮釋。過去一個世紀廣泛調查結果表明,音樂的各種屬性,如強度(響度)、節奏、不和諧和音調高度,都與情感表達密切相關。特別是,這些屬性的變化都與情感解釋(伊利和湯普森2006年)和情感體驗的變化(Husain、Thompson和Schellenberg,2002年)相關。伊利和湯普森2011年;湯普森等人2001年)。這些屬性有助於作曲家和表演者在音樂中傳達情感的情感代碼,或者當說話者以他們的語氣傳達情感時,這些情感代碼(Juslin 和 Laukka,2003 年)。<br>一個重要的提示是節奏。以慢節奏播放的旋律往往能喚起低能量的情緒,如悲傷,而以快節奏播放的旋律則傾向于以高能量喚起情緒,如憤怒或喜悅。為了科學地研究節奏的情感意義,赫夫納(1935 年)向聽眾展示了幾首以慢節奏(63–80 bpm)和快節奏(102–152)的天地演奏的古典音樂。聽眾們聽了表演,從形容詞清單中挑選出最能描述每一件作品特徵的術語。雖然每個作品的兩個版本在除節奏外的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但兩個版本所隱含的情感卻截然不同。慢節奏表演用諸如寧靜、平靜、悲傷、溫柔和夢幻般的術語來描述,而那些以快節奏表演的相同作品則用歡樂、快樂、興奮和不安等術語來描述。<br>節奏的情感內涵可能是通過被動接觸西方音調音樂的慣例而學到的,但它們也可能反映了節奏與情感狀態之間的自然關聯。事實上,有強有力的科學證據表明,操縱聲音屬性(如強度和音調高度)的情感後果並不僅限於西方聽眾或西方音樂,而是似乎利用了聽覺之間的普遍聯繫。系統和情感反應。這一證據來自兩條研究線。<br>首先,在音樂中操縱這些屬性的情感效應與在言語中操縱這些相同屬性的效果重疊。也就是說,構成音樂中情感代碼的許多屬性同樣有效地通過語氣來傳達情感,也稱為語言或音調的超語言維度。這些發現涉及一個情感溝通系統,該系統在聽覺領域有效運作(尤斯林和勞卡,2003年;湯普森和巴爾威爾2010年)。<br>為了支援這一想法,Ilie和Thompson(2006年)向聽眾提供了器樂和口語段落的節選,並要求他們評估每個摘錄的情感內涵,沿著三個情感維度:價值(令人愉快和不愉快),能量喚醒(覺醒=疲倦),緊張喚醒(緊張-放鬆)。在這兩個領域,摘錄縱強度(大聲和軟版本),速率(快速和慢版本)和音調高度(高音調和低音調版本)。兩種操作在兩個領域具有驚人的相似情感效應:對於音樂和言語,強度的增加導致能量和緊張喚醒的可靠增加,而速率的增加導致能量喚醒的可靠增加。然而,音調高度的操縱在音樂和言語中有不同的情感影響,說明了領域特定情感暗示的重要性。<br>最近,Ilie和Thompson(2011)用更長的音樂和演講節選(7分鐘)擴展了這種模式。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管理情緒狀態概況(POMS)來評估音樂和言語引起的情感體驗,他們還評估了兩種類型的認知技能:處理速度和創造性問題解決。再次,強度,音高和節奏的操縱有重疊的情緒效果後,接觸音樂和講話。例如,對於音樂和言語,參與者在聽快速刺激後比聽慢刺激後更有活力。此外,他們能夠在聽快速音樂或語音後比聽慢音樂或語音後更快地檢測和回應視覺模式。因此,不僅音樂和言語的屬性傳達情感資訊;它們誘導情緒狀態和改變認知功能。
正在翻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