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覺悟就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是重要的。而菩提心,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什麼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梵語,是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悟。覺就是佛,迷就是眾生,諸佛菩薩覺而不迷,六道眾生迷而不覺,這個重要。如果我們求覺悟,這就是發菩提心;我們要搞六道輪迴,這迷失菩提心,菩提心不見了。都是一個真誠心,起覺悟的作用是佛菩薩,起迷惑顛倒,隨波逐流,那就是六道凡夫。所以發心比什麼都重要,這一生求覺悟。我們幸運,非常幸運,這一生得人身,遇到大乘,大乘裡面還遇到淨土,淨土是當生成就的佛法。依照這個法門修學,這一生決定成佛,往生淨土就是成佛。後面這一大段,世尊特別勸導我們,修善願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文章恭錄—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19集2016/3/13
到極樂世界好
到極樂世界好,為什麼?不是這個肉身,法性身,我們這個身是法相身、是物質,極樂世界的身不是物質,是法性。法性是什麼?不需要營養,不需要飲食,不需要茶水,不需要睡眠。所以你那個用功真用到底,你沒有障礙,你不需要睡眠。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就在當下,當下即是。這麼好的地方,一切自己所需要用的都是隨心變化,我想要房子,房子就現成的,你就坐在房子當中;我想要樹下,那就在一棵大樹下,完全是心想事成,真正是沒有虛願,心想事成,想什麼現什麼。自己也一樣,想佛身,就現佛的身相;想菩薩身,現菩薩相;想人天身,現人天相。
有能力分無量身,分身幹什麼?除了供佛修福、聞法之外,還可以幫佛教化眾生。那個佛國土裡頭肯定跟我們有緣,我們過去世曾經在那住過,還有很多熟人,還有很多各種不同關係的人,只要是有關係、有緣,你就能度他。為什麼?你說話,他相信你;你現相,他歡喜,這就有緣。沒有緣的就沒有感,有緣的,有感就有應,你就能應。所以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上求下化,你同時可以做到,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發大乘心的人更容易,大乘心的人沒有自己。有自己的,凡夫心;有自己,不肯利他的,小乘心。這個要知道。所以經上都勸我們發菩提心,大乘。
文章恭錄—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21集2016/3/16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這是很重要的兩句話,要歡喜、真信,沒有疑惑。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易行難信。易行難信能信,不懷疑。註解裡說,「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即十念必生願中之至心信樂」。「十念必生」是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阿彌陀佛殊勝到極處,一切諸佛尊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憑什麼?就憑他十念必生這一願,諸佛菩薩沒發,他發了。他發了,諸佛菩薩要不要再發?不需要。為什麼?諸佛菩薩自他是一不是二。他發就是我發,自他不二。所以不必再發了,極樂世界已經有了。
極樂世界多大?遍法界虛空界,虛空法界有多大,極樂世界就有多大。所以它是不思議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那怎麼樣?只要真正肯相信,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把他保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念佛往生,本師釋迦牟尼佛保送,那一邊阿彌陀佛在迎接,這一邊釋迦牟尼佛保送,哪有不生的道理!這個要懂,不能不懂。
文章恭錄—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21集201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