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會長去看洪恭蘭老居士,送了他一串念珠。老居士說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這串念珠後,妄念就少了。他晚上做了個夢,有一男一女來看他,說是玉皇大的中文翻譯

我和李會長去看洪恭蘭老居士,送了他一串念珠。老居士說他平常妄念很多,拿

我和李會長去看洪恭蘭老居士,送了他一串念珠。老居士說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這串念珠後,妄念就少了。他晚上做了個夢,有一男一女來看他,說是玉皇大帝派來保護他的,勸他要忍耐,並告訴他:「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洪老居士一生沒有耐心,性情很急;他聽了能明白,也很歡喜。醒過來之後,這兩個人就不見了。他說他已經八十歲了,決定不會欺騙人,這是真實的境界。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將般若的義趣完全說出來了。不但我們沒來之前空空,走後空空,現前何嘗不是空空?佛說事實真相是:「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都不是實在的,都是假相,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很短,經上形容「如露如電」。如露是講相續相,如電是講剎那際,說明諸法實相確實如此。明白、覺悟之人就稱為佛、菩薩;迷惑、不覺悟之人,以為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一念覺迷。覺悟的人在夢幻泡影裡得自在,迷惑的人就過得很辛苦。
由此可知,這就是「緣生」,緣起性空。業緣很複雜,有善、惡、無記三類,唯有真正覺悟之人,能運用得非常恰當,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開悟,這就是諸佛菩薩普度眾生。明瞭諸法是無所有,空空也是無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頭與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我們的心才真正回歸到平靜,回歸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因此,我們就能體會到,為何世尊一生講經說法,《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就是一切眾生不知道諸法皆空的事實真相,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現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現象;稍微輕一點的是六道;再輕一點的是四聖法界。無論三途、六道、四聖法界都是迷,都沒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證得一真法界。
「一真」也是勉強說的名相,若我們執著有個「一」,執著有個「真」,又錯了。一的對面是多,真的對面是假,惠能大師說,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沒有「一」的念頭,也沒有「真」的念頭,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動念就錯了。
學佛要怎麼學?宗門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淨沒有一切念頭。若有個「我現在一念不生」,就已經生了一個「一念不生」的念頭,這就錯了。初學時,宗門用盤腿面壁的方法,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學成之後,要在生活當中去歷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成功了,此時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稱作一真。若真的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能稱作一真?故轉變在心,轉變在認知,認識境界的實相,就是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認識清楚,就會很歡喜掌握緣,成就無量的功德,所謂是積功累德。凡夫錯認了境界,造作罪業,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講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是愚痴,痴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做錯事情,用錯緣。覺悟之人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是世人的概念,覺悟的人沒有這個念頭。十法界的眾生有這個念頭,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自然感應道交,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眾生的感,磬發出的音聲比喻佛菩薩的應。實際上,佛菩薩的應是自性的感應。而我們將佛菩薩看作人,一切諸法看作實體,大乘精義我們無法體會,所以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門覺悟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說盡了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自性是能變,感應是所變,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感應的理事深廣無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明瞭之後,就曉得怎樣學佛、怎樣做人、怎樣過日子,達到真正的幸福美滿。
世法講「真善美慧」,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眾生沒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有;也就是說起心動念的人沒有,不起心動念的人有。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靜不起波浪時,像一面鏡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可是水一起波浪,雖然還能照境界相,但是支離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就失去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心即使應化在六道,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還是平靜的。說法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示現時,「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永遠處在一真的境界,心永遠保持像水一樣的平靜。自性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見一切萬法。在十法界裡,愈往下,心的波動幅度愈大,愈往上波動就小。幾時心在境界裡不動了,以《華嚴經》來說,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自性的般若、解脫、法身就現前了。
0/5000
原始語言: -
目標語言: -
結果 (中文) 1: [復制]
復制成功!
我和李会长去看洪恭兰老居士,送了他一串念珠。 老居士说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这串念珠后,妄念就少了。 他晚上做了个梦,有一男一女来看他,说是玉皇大帝派来保护他的,劝他要忍耐,并告诉他:「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洪老居士一生没有耐心,性情很急;他听了能明白,也很欢喜。 醒过来之后,这两个人就不见了。 他说他已经八十岁了,决定不会欺骗人,这是真实的境界。「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将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了。 不但我们没来之前空空,走后空空,现前何尝不是空空? 佛说事实真相是:「如梦幻泡影」。 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在的,都是假相,这种假相存在的时间很短,经上形容「如露如电」。 如露是讲相续相,如电是讲剎那际,说明诸法实相确实如此。 明白、觉悟之人就称为佛、菩萨;迷惑、不觉悟之人,以为这是真有,就是凡夫。 所以,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觉迷。 觉悟的人在梦幻泡影里得自在,迷惑的人就过得很辛苦。由此可知,这就是「缘生」,缘起性空。 业缘很复杂,有善、恶、无记三类,唯有真正觉悟之人,能运用得非常恰当,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开悟,这就是诸佛菩萨普度众生。 明了诸法是无所有,空空也是无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头与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我们的心才真正回归到平静,回归到清净、平等。 清净平等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也是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 因此,我们就能体会到,为何世尊一生讲经说法,《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一切众生不知道诸法皆空的事实真相,不能行菩萨道。 菩萨道就是觉悟之道。 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现十法界、六道、三途。 迷得重的是三途现象;稍微轻一点的是六道;再轻一点的是四圣法界。 无论三途、六道、四圣法界都是迷,都没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证得一真法界。「一真」也是勉强说的名相,若我们执着有个「一」,执着有个「真」,又错了。 一的对面是多,真的对面是假,惠能大师说,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 所以,没有「一」的念头,也没有「真」的念头,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 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动念就错了。学佛要怎么学? 宗门常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净没有一切念头。 若有个「我现在一念不生」,就已经生了一个「一念不生」的念头,这就错了。 初学时,宗门用盘腿面壁的方法,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学成之后,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成功了,此时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没有离开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称作一真。 若真的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能称作一真? 故转变在心,转变在认知,认识境界的实相,就是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认识清楚,就会很欢喜掌握缘,成就无量的功德,所谓是积功累德。 凡夫错认了境界,造作罪业,但造罪不是有意的。 佛讲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源是愚痴,痴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做错事情,用错缘。 觉悟之人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是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是世人的概念,觉悟的人没有这个念头。 十法界的众生有这个念头,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自然感应道交,决定没有起心动念。 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众生的感,磬发出的音声比喻佛菩萨的应。 实际上,佛菩萨的应是自性的感应。 而我们将佛菩萨看作人,一切诸法看作实体,大乘精义我们无法体会,所以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 宗门觉悟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说尽了事实真相,虚空法界只是一个自性而已。 自性是能变,感应是所变,何处有感,何处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感应的理事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明了之后,就晓得怎样学佛、怎样做人、怎样过日子,达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世法讲「真善美慧」,佛法讲「常乐我净」,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众生没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有;也就是说起心动念的人没有,不起心动念的人有。 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静不起波浪时,像一面镜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乐我净。 可是水一起波浪,虽然还能照境界相,但是支离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乐我净就失去了。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的心即使应化在六道,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还是平静的。 说法时,「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示现时,「现而无现,无现而现」,永远处在一真的境界,心永远保持像水一样的平静。 自性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见一切万法。 在十法界里,愈往下,心的波动幅度愈大,愈往上波动就小。 几时心在境界里不动了,以《华严经》来说,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自性的般若、解脱、法身就现前了。
正在翻譯中..
結果 (中文) 3:[復制]
復制成功!
我和李会长去看洪恭兰老居士,送了他一串念珠。老居士说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这串念珠后,妄念就少了。他晚上做了个梦,有一男一女来看他,说是玉皇大帝派来保护他的,劝他要忍耐,并告诉他:「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洪老居士一生没有耐心,性情很急;他听了能明白,也很欢喜。醒过来之后,这两个人就不见了。他说他已经八十岁了,决定不会欺骗人,这是真实的境界。「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将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了。不但我们没来之前空空,走后空空,现前何尝不是空空?佛说事实真相是:「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在的,都是假相,这种假相存在的时间很短,经上形容「如露如电」。如露是讲相续相,如电是讲刹那际,说明诸法实相确实如此。明白、觉悟之人就称为佛、菩萨;迷惑、不觉悟之人,以为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觉迷。觉悟的人在梦幻泡影里得自在,迷惑的人就过得很辛苦。由此可知,这就是「缘生」,缘起性空。业缘很复杂,有善、恶、无记三类,唯有真正觉悟之人,能运用得非常恰当,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开悟,这就是诸佛菩萨普度众生。明了诸法是无所有,空空也是无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头与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我们的心才真正回归到平静,回归到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也是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因此,我们就能体会到,为何世尊一生讲经说法,《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一切众生不知道诸法皆空的事实真相,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觉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现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现象;稍微轻一点的是六道;再轻一点的是四圣法界。无论三途、六道、四圣法界都是迷,都没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证得一真法界。「一真」也是勉强说的名相,若我们执着有个「一」,执着有个「真」,又错了。一的对面是多,真的对面是假,惠能大师说,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没有「一」的念头,也没有「真」的念头,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动念就错了。学佛要怎么学?宗门常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净没有一切念头。若有个「我现在一念不生」,就已经生了一个「一念不生」的念头,这就错了。初学时,宗门用盘腿面壁的方法,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学成之后,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成功了,此时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没有离开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称作一真。若真的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能称作一真?故转变在心,转变在认知,认识境界的实相,就是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认识清楚,就会很欢喜掌握缘,成就无量的功德,所谓是积功累德。凡夫错认了境界,造作罪业,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讲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源是愚痴,痴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做错事情,用错缘。觉悟之人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是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是世人的概念,觉悟的人没有这个念头。十法界的众生有这个念头,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自然感应道交,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众生的感,磬发出的音声比喻佛菩萨的应。实际上,佛菩萨的应是自性的感应。而我们将佛菩萨看作人,一切诸法看作实体,大乘精义我们无法体会,所以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门觉悟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说尽了事实真相,虚空法界只是一个自性而已。自性是能变,感应是所变,何处有感,何处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感应的理事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明了之后,就晓得怎样学佛、怎样做人、怎样过日子,达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世法讲「真善美慧」,佛法讲「常乐我净」,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众生没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有;也就是说起心动念的人没有,不起心动念的人有。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静不起波浪时,像一面镜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乐我净。可是水一起波浪,虽
正在翻譯中..
 
其它語言
本翻譯工具支援: 世界語, 中文, 丹麥文, 亞塞拜然文, 亞美尼亞文, 伊博文, 俄文, 保加利亞文, 信德文, 偵測語言, 優魯巴文, 克林貢語, 克羅埃西亞文, 冰島文, 加泰羅尼亞文, 加里西亞文, 匈牙利文, 南非柯薩文, 南非祖魯文, 卡納達文, 印尼巽他文, 印尼文, 印度古哈拉地文, 印度文, 吉爾吉斯文, 哈薩克文, 喬治亞文, 土庫曼文, 土耳其文, 塔吉克文, 塞爾維亞文, 夏威夷文, 奇切瓦文, 威爾斯文, 孟加拉文, 宿霧文, 寮文, 尼泊爾文, 巴斯克文, 布爾文, 希伯來文, 希臘文, 帕施圖文, 庫德文, 弗利然文, 德文, 意第緒文, 愛沙尼亞文, 愛爾蘭文, 拉丁文, 拉脫維亞文, 挪威文, 捷克文, 斯洛伐克文, 斯洛維尼亞文, 斯瓦希里文, 旁遮普文, 日文, 歐利亞文 (奧里雅文), 毛利文, 法文, 波士尼亞文, 波斯文, 波蘭文, 泰文, 泰盧固文, 泰米爾文, 海地克里奧文, 烏克蘭文, 烏爾都文, 烏茲別克文, 爪哇文, 瑞典文, 瑟索托文, 白俄羅斯文, 盧安達文, 盧森堡文, 科西嘉文, 立陶宛文, 索馬里文, 紹納文, 維吾爾文, 緬甸文, 繁體中文, 羅馬尼亞文, 義大利文, 芬蘭文, 苗文, 英文, 荷蘭文, 菲律賓文, 葡萄牙文, 蒙古文, 薩摩亞文, 蘇格蘭的蓋爾文, 西班牙文, 豪沙文, 越南文, 錫蘭文, 阿姆哈拉文, 阿拉伯文, 阿爾巴尼亞文, 韃靼文, 韓文, 馬來文, 馬其頓文, 馬拉加斯文, 馬拉地文, 馬拉雅拉姆文, 馬耳他文, 高棉文, 等語言的翻譯.

Copyright ©2024 I Love Translation. All reserved.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