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想请先生谈谈:“中庸之道可行”这个议题。
王財貴先生答:在學校偶爾會開邏輯的課,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聖人講的話,幾乎都是分析命題。
所謂分析命題,就是「謂辭的意義已經含在主詞中」的句子。例如,「白筆是白的」這句話,「白的」一意,已經含在「白筆」的意思裏。所以這種說話,簡直就是把話再說一遍而已。所以這種命題的值是絕對的真。也就是說,這種話頭一定不會錯。所以它是真理,而且是永恒的,打不倒的。此所以為聖人之言也。
最明顯的例子,是孟子的性善論。孟子其實是就著「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的「幾希」的那一點善心,說人心的善,再由人心之善而說人性的善。所以孟子的性善論,用白話講起來,是:「就著人性善的那一點說人性是善的。」這樣,誰能反對呢?所以,凡是反對孟子的人,都是沒頭腦的人,或者沒讀過孟子或沒讀通孟子的人。沒頭腦,則謂之愚,沒讀過或沒讀通,就來反對,則謂之妄。所以,反對孟子的人,就如同反對「白筆是白的」一樣,非愚即妄。
「中庸之道可行」一句話,也有如此效應。因為「中庸之道」本來就是「最可行之道」的意思。所以,這句話可以說成:「最可行的道,是可行的。」因此,這句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