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通常在祖庙中举行,主持者为受冠者的父亲,主要步骤有[2]:
卜筮(占卜):根据《礼记·冠义》所述:“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意即通过占卜可以决定冠礼举行的日期和参与冠礼的宾客。
挽髻:将受冠者的头发聚束于头顶挽成发髻,此项多由辅佐加冠的来宾完成。
加冠:由来宾中有威望的人遵循一定的步骤给受冠者戴冠,加冠者人选由占卜结果决定。
加冠完毕后,负责加冠的来宾会授予受冠者“表字”,这是亲友们根据其“名”的字义而取的别名。“冠而字之”以后,整个冠礼就算基本结束了。
进行冠礼时,依照身份地位,士大夫三加,即加冠三次,而三公诸侯四加,需要加冠四次。
(朱熹家禮:少年男子十五至二十皆可冠)
士大夫三加的流程:
定冠期(決定行冠禮的日期)。
戒賓(行冠禮的前三日,主人祭告祖先於祠堂)
宿賓(行冠禮的前一日,陳冠服等,主人以下序立)。
賓至(迎賓,升堂)。
賓揖將冠者。
初冠(就席為加冠者加冠巾)。
初冠者適(回)房服深衣納履出。
再冠(加帽、服革帶、繫鞋帶)。
三冠(襆頭戴冠)、公服、革鞋、納鞋。
醮:執笏若襴衫納鞋。
賓字冠者(取字)。
出就次(受冠者復出)。
禮(受冠者向主人、加冠者行禮)。
冠者遂出,見於先生及父之執友(冠者到祠堂外,向觀禮者行鞠躬禮)。
禮成。
宴賓。
注:此处的“主人”指的是冠礼的主持者